每年五月一日,法國人有互相贈送鈴蘭花的風俗,這個傳統的來源可追溯到中世紀時代。
在法國,五月一日不僅是勞動節,也是大家互送鈴蘭的時刻。據說這個風俗始於中世紀。1560 年,騎士路易-德-奇拉爾(Louis de Girard)在國王查理九世訪問德龍省(Drôme,法國東南部)地區時,向他獻上了象徵春天和新生的鈴蘭花。
這個舉動深得國王的喜愛,他便開始在宮廷女士中推廣這一習俗,並宣布「每年都應該如此」。此後,這一風俗在法國逐漸流行開來。
1941 年,納粹佔領期間,法國維希政府元首貝當(Pétain)將五月一日定為「勞動與社會諧和節日」,意圖吸引工人階層支持維希(Vichy)政府。從那時起,這一天便成為了法國法定的休息和帶薪假日。原本象徵社會主義的紅色野薔薇也被鈴蘭所取代。
今日,五一節在法國被視為鈴蘭節,人們通常會贈送鈴蘭花以表達友誼和祝福。這個傳統也傳播至比利時、瑞士和加拿大等地。
將一枝鈴蘭贈予他人,是一種溫馨的表達,寓意為摯愛的人送上祝福與好運。 其中的 13 朵小花鈴,富含著象徵意義與希望,激勵著收花者懷抱樂觀,展望未來。 因此,每一枝送出的鈴蘭,不僅僅是花束那麼簡單,它代表著一份深意與關懷。
鈴蘭的歷史傳說
鈴蘭(法語:Muguet de mai),也叫山谷百合、風鈴草,是一種源自北半球溫帶地區的植物,主要分布於歐洲、亞洲和北美地區。
自古以來,鈴蘭以其優雅的美感和清新香氣受到人們喜愛,並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扮演著傳說和象徵的角色。
鈴蘭的歷史源遠流長,可追溯至古希臘和羅馬時代。在希臘神話中,鈴蘭與音樂詩歌之神阿波羅有著深厚的聯繫。相傳阿波羅因爲愛人希亞辛斯的去世而傷心流淚,他的淚水化成了鈴蘭花。
在中世紀,人們視鈴蘭為一種具有靈氣的植物,能夠驅邪。據說,佩戴鈴蘭能帶來好運,遠離厄運。
今天,鈴蘭花以其美麗和正面的象徵意義持續受到法國人的喜愛,常見於花園布置、花束製作和香水調配中。